昨日,2014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进入第二天的“重头戏”环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建华出席并共同启动了“记录中国”社交化移动互联网纪录片产业运营平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权威发布,下一步将对纪录片生产交易出口的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给予减免。
国产纪录片播出量大增
据介绍,2012年广州纪录片节就创建了网上交易平台,实现了纪录片网上实时在线版权交易。今年,纪录片节又与中国纪录片网共同推出了“记录·中国”社交化移动互联网纪录片产业运营平台,也就是手机APP应用平台,可以在手机上进行版权交易、提案预售、在线课程等,实现“永不落幕”。
昨日上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纪录片节现场权威发布了不少国家层面对纪录片的引导和扶持方向。
首先,广电总局扩大了播出需求,拉动纪录片生产。“今年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正式播出,与央视的记录频道形成了三家上星频道的新格局。”同时规定,每个上星频道每天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高长力估算,此举约增加全年6000小时的国产纪录片播出量,对国产纪录片的生产、价格、交易产生了一定的拉动作用。此外,纪录片的年产量2014年预计可以达到6000小时,近三年的增长每年都超过30%。
每年1000万扶持纪录片
在政策方面,高长力表示,总局下一步将协调国家有关部门来探索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专项基金,包括对纪录片项目的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绩效奖励,对纪录片生产交易出口的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给予减免等等。“争取加大纪录片年度扶持资金,现在每年的纪录片扶持资金已经从500万增加到1000万,这1000万我们要用好”。
此外,下一步要对中国梦的优秀纪录短片进行一次奖励。“这些短片制作出来我们评选放到中国纪录片网的平台上,供各位免费下载播出,他们是出让了版权,销售的利益,我们要给他们作相应的补偿,同时利用这种办法鼓励大家多去创作现实题材的纪录片”。
高长力也提到了中国纪录片的面临瓶颈,“观众少、价格低、市场不成熟、版权保护不利,境外纪录片还有输入的冲击,专业人才匮乏,优秀作品不多等等”。
他透露,广电总局下一步将处理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关系。“我们既要调动市场的机制和市场的因素来对产业加以推动和引导,同时政府也要发挥调控作用,保证这个市场健康的发展”。
特写
独立纪录片人:“精神富足的穷人”
信息时报讯
(记者 蒋隽) 谁都知道纪录片是个烧钱的事儿,有一种“生物”叫独立纪录片人,他们没有单位、少有金主,靠一腔热血与梦想支撑,辅以砸锅卖铁拍纪录片。昨日,记者采访了几独立纪录片人,他们形容自己是“精神富足的穷人”。
生活在青海可可西里的“高原精灵”藏羚羊,每年按照同样的路线往返数千里,就是为了到卓乃湖产羔,给寂寥的荒原带来了生机。今年从1200部片子中脱颖而出37部优秀纪录片角逐“金红棉”大奖,《藏羚羊大迁徙》就是其中一部,是全球首部系统关注藏羚羊命运的纪录片,赵忠祥友情解说。其导演刘五洲就是独立纪录片人,这部片子他拍了十年,自掏腰包700多万元。
刘五洲在央视干了十来年编导,从新闻频道做到央视4套的《走遍中国》,寻找过东北虎、拍过沙漠化,一直偏爱自然环保题材,一次跟随林业局拍摄反盗猎藏羚羊,从此魂牵梦萦想拍透藏羚羊。为此他离开了央视,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花几个月时间等候在藏羚羊冬季和夏季的迁徙路线上,用“死守”的办法,观察和记录了藏羚羊从求婚、交配到怀孕、产羔的全过程。
“2004年很多人还没听说过高清,我就自己租设备高清拍摄藏羚羊,一天租金就过万。”连拍摄带后期整整十年,形成了10集每集35分钟的连续纪录片,今年初才开始进入发行阶段,“十年花了700多万,大部分是自己的钱,朋友借了一点”。
为纪录片花这么多钱,家人同意吗、愿意支持吗?“家人也知道,这就是我的梦想、兴趣,不支持我痛苦一辈子,支持了痛苦一阵子。”他形容自己是“精神富足的穷人”。
动态
“广东日”南派纪录片颁奖
信息时报讯
(记者 蒋隽)昨日下午, 2014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举行了“广东日”南派纪录片颁奖典礼,《老佛山新天地》获得南派纪录片大奖,评委会特别奖由《广州1949》获得。
今年的“广东日”南派优秀纪录片在全国征集了参评作品63部、感知广东类参评作品21部,总计84部参评作品。南派纪录片评委、央视纪录片频道周东元认为,参评作品《广州1949》汇集了广州解放前夕一批珍贵的影像,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看片
“双11”的72小时狂欢背后
信息时报讯
(记者 蒋隽) 双11血拼未冷,一部记录双11购物狂欢72小时的纪录片就出现在了广州记录片节上—《72小时:购物狂欢的背后》记录了谁在支撑网络购物时代如此低廉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昨天,记者专访了其导演金蕾,她用摄像机记录了17岁的快递员男孩、一夜之间销售百万沐浴乳的淘宝店,试图解答“网络购物时代人与人是怎样建立互信的?”
网络时代低廉、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是怎么实现的?是谁在支撑这种生活方式?这就是金蕾想通过摄像机传达的,去年双11期间,她和拍摄团队选择了上海最大的快递转运中心、快递员、淘宝网店跟拍足足72小时,呈现这疯狂购物后的运作机制。
“我们收到包裹都是白天,其实背后的一切是在夜晚完成的。”金蕾告诉记者,她拍摄了上海最大、足有7000平方米的转运中心,“这里的一天从下午开始,全国各地的包裹来到这里彻夜分运,第二天一早到达市区各分包点,再由快递员送出。”
她跟拍了一个17岁的重庆男孩快递员,他跟随朋友及朋友的舅舅来到大上海做快递员,“甚至有一个快递员是大学毕业生,靠快递买了辆车,开车送快递”,金蕾观察,快递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给没有教育背景、没有手艺的劳动者,而且与其他工作相比,快递员自由、跟城市有融合。
在一家很小的卖沐浴液淘宝店,金蕾目睹了一夜之间上百万的销售额,“另一家卖衣服的淘宝店,上千万的销售额”,让她惊诧的同时思考,“网络购物时代,人与人是怎样建立互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