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论视角探讨

2013-12-11 17:03:27来源:中国会计网

【摘要】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会计教学无论是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还是内容安排、课堂讲授方等方面,仍然沿着传统的、落后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模式运行,对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本文从认识论出发,研究当前高校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策略,以期为推动高校会计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校;认识论;会计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深化,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无论是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从高校学生接受会计相关知识的过程来看,目前的高校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灌输式教育的过程,主要体现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依据,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学生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的理论传授,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有自己的创新,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这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建立一种合理的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是当前会计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拟从认识论出发对此加以探讨。

一、关于认识论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按产生、发展顺序和完善程度可以分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在这一阶段,能够准确、完整地描述其形态或过程以及观察或感受得到的结果。在理性认识阶段,不仅能够正确解释相关事物发生的一切正反现象,而且可以准确预测结果。在前两个阶段认识不断实践、积累、深化的基础上,在横向学科的启发、影响下,通过将对相关事物的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又可以产生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目前,高校的会计教学一般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去认识会计实际操作过程。期间,各个教师对实际操作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设置的实验方式有较大的差别,学生学习的效果很难保证,致使学生觉得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比较困难,在面临实际工作时上手较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过程。如果会计教学的过程能够按照认识论的两阶段来进行,先让学生有些实践认识后,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从认识论角度探讨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会计教学主体和培养目标确认存在的问题

会计教学主体和培养目标是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目标导向,对其的探讨一直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非常关注的问题。高校会计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它制约教学活动,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同时又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目前我国需要的是专业技能较强的具有应用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界现阶段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表明:有90%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现有高校会计教学模式下,人们对此虽有认识,但由于培养模式没有配合,所以仍然无法达到应有的目标。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形式,会计教师的教学一般都是基于统一教材,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以灌注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只可按照纯理论的方式去思维和操作。例如:学生在学习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时,总是建立在理想化的对经济业务发生的文字描述上才能进行处理,而见到真实的原始凭证却无从下手,即便认识原始凭证,也不知道凭证、账簿等的处理流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一般、实践操作能力差,更谈不上综合能力了,所以很难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难以成为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

()会计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认识会计知识的开始。教师、学生、教材等媒体构成了课堂三要素,并由此产生了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而且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就一直在沿用以下四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

1.检查复习旧知识。教师用提问、板书、笔试等教学手段,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检查,以达到对知识的温习和巩固。

2.导入新课。教师运用语言或其他教学媒体,由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导入新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接触新教材。

3.新传授知识。教师运用讲授方法,将新知识教给学生。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或多媒体演示,学生记笔记。

4.巩固复习。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以上四阶段是学生通过课堂认识会计知识的过程,从表面上好像是符合认识论的基本过程的,但究其实质,却并非如此。

在检查复习旧知识阶段,只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易使学生产生压抑感、自卑感、恐惧感,形成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学生厌学。

导入新课阶段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间接、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的激励因素难以发挥出来。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目前会计专业学生感性认识的起点,虽然感性认识并不能获得完全正确的认识,但这种教学方式却难以为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创造有利的条件。

传授新课阶段,传统会计教学在教师主观意图的限制下,一切按照教师的思维进行,学生难于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变成了机械的和被动的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一阶段应该是会计专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业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关键阶段,而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降低,思路不开阔,更谈不上创新了,所以,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的理性认识不可能成为具有一定的影响、控制相关事物的能力,也不可能创造、复制或复现具有同样原理的事物。

复习巩固阶段,教师组织学生练习,仍然是以教师的主观意识来开展,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检查,则完全不能达到巩固新知识的效果。从认识论角度看,这是学生的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如果理性认识是片面的,运用于实践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不合适,则难以达到这一阶段教学的目的。

()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对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比较欠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知识、掌握会计知识、运用会计知识,达到成功地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但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践教学的定位。在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许多高校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教学中一直偏重于理论教学,因而在教学目标上不能准确地根据市场进行定位。

2.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的安排。目前,会计实践教学的课程和内容一般都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课程和内容来安排的,目的是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和认识,但由于其课程设置的不完善以及内容安排的不恰当,致使实践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具体表现有:

(1)课程设置方面:会计实践教学的课程分别按照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对理论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方面也同样传递到实践课程中来,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专业课程,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复,而在课时上却按照完全独立的两门课程来安排;《经济法》与《税法》也存在类似问题。(2)由于理论教学仍然注重国内会计理论知识,对国际会计理论介绍较少,一般仅开设《国际会计》一门课程,所以相应的实践教学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3)会计实践课程总是安排在理论课程之后进行的,这虽然能起到对理论知识复习巩固的作用,但却使学生陷入到理论教学的禁锢之中,达不到真正灵活运用知识的作用。

3.实践教学材料和流程的选用

现在,许多高校选用的会计学实践教学教材有外购的和自编的两种。外购的教材体系比较完善,但对具体学生缺乏针对性;自编的则问题很多,有的知识点已经过时,有的没有切合实际的原始资料,有的简单空洞,草草了事,总之,采用这样的教材很难达到实践效果。

总体来讲,实践流程的选用有专项实践流程和综合实践流程两类,由于模拟实践本身的限制和会计环境的多样化,使学生对实际情况下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很难真正把握。

4.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取。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一切按照教师的意图来安排,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样难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三、从认识论角度探讨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适应市场,更新观念,确认会计教学主体和培养目标

高校会计教育主体和目标的确认应该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会计教学的主体应该是认识的主体。在会计教学中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但从学生的认知过程中来看,教师却起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传授(通过眼、耳等器官的接收),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性认识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加工而形成的。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运用也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方法手段传授适合的知识以及采用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吸收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保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人员。

()重建会计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根据目前会计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认识两次飞跃的过程,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并能够运用会计知识,课堂教学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但同时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按照以下四阶段来重建会计课堂教学模式。

1.会计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是情境创设创设者为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情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环境,即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巧妙创造出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乐学情感的课堂学习环境。例如《财务会计》课堂教学时,第一环节可以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发展近况等为内容,伴以激励性的音乐为背景,进行课堂情境设计,这样既能起到复习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会计课堂教学的第二阶段是展示目标展示含有指示示意的双重意思,的方法和手段,展示的主动者仍然是教师,教师应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和高超的艺术手段向学生指明领悟的目标,使学生直接接触具体的知识点。如讲授《财务会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况和财务会计知识点的内容,找出学生的情感与知识点之间的有益的碰撞,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活跃他们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也为具体学法指导提供契机。

3.会计课堂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达成目标。由于目标的导向作用,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运用知识,因此,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进行:教师导向,学生自学,师生间讨论释疑。

4.会计课堂教学的第四阶段是检测目标。检测目标包括学生的自查自测、自己总结和教师的检查评价两个方面,是师与生、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教学思想的双向交流过程,是具体学法指导效果的反馈和巩固。

()改革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会计实践教学在认识的两次飞跃过程中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其教学的定位、教学课程和内容的安排、教学材料和流程的选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取等方面都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具体包括:

1.根据市场定位教学。市场需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人才,即技能型人才,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应该根据此需求来定位,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增强对学生会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2.改革现有实践教学课程,恰当安排实践教学内容。高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扩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等教学资源的自主选择权,把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改革实践教学教材,合理选择实践教学流程。会计实践教学现有教材不完善,针对性不强,高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吸取优秀实践教材的优势,结合各高校实际,自编一套适合的实践教材,并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流程,以达到教学目的。

4.推进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项目团队等新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学术观点和思想的交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崔含鼎,梁仕云.现代教学系统工程模式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2]林昊.试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目标改革[J].会计教育,1998(5).

[3]刘萍.对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贸,2002(9).

 

(责任编辑:宸婧)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全部评论

    沪ICP备11022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