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上海自贸区”)渐行渐近之际,其改革初步“路线图”开始浮出水面。
据《第一财经日报》从权威渠道获得的消息,在上海报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设计中,重点提到要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而这些改革内容在自贸区内将会更加市场化或者说完全市场化。被冠之以“中国”二字的上海自贸区,其肩负的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使命。
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上海自贸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对本报记者说:“咬文嚼字去理解上海自贸区的话,重点之一它是中国的,将来括号里的城市也可能会出现其他的名字;其次是它的试验性,所谓试验,它的改革首先就是大胆的,而且我们这一次注重试验结果。”
“如果上海自贸区里面的改革试验成功了,那么这种经验是全国目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推广意义。这就是李克强总理所说的‘要政策还是要改革’的含义吧,在这里并非享受优惠政策,而是要积极探索改革。”一位接受本报采访的知名经济学家如此解读。
金融改革大方向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自贸区建立后,将会推动一系列的金融体制改革,其中主要包括货币可自由兑换、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跨境融资自由化等。
本报曾于9月6日发文《上海自贸区?进金改深水区 人民币资本项可兑换踏上“最后一公里”》报道了上海自贸区将加快金融制度创新。这中间的内容可能将会涉及以下几方面: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先行先试;在区内实现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对于已经开启的人民币跨境使用,在自贸区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的先行先试;对人们非常关注的金融改革中的汇率市场化改革,自贸区将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并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同时,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的自由化;对于外债管理,将深化外债管理方式改革,促进跨境融资便利化;深化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促进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或全球性资金管理中心。在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推动下,建立起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除此之外,上海自贸区还将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并有可能包含以下几点:金融服务业要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并且支持在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允许金融市场在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对于一向禁止境外企业参与的商品期货市场也将放开,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在这些改革的推动下,将会产生一系列金融市场的创新产品,在这方面也将会被鼓励;支持股权托管交易机构在区内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
其实,在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不仅仅包括以上这些专属于金融本身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对国际航运服务进行改革升级,这也与上海此前提出要建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相吻合。自贸区将会在促进航运服务方面积极发展航运金融,并发展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这一切将与自贸区的金融改革相融合。
对于国内年轻的融资租赁行业而言,自贸区无疑也是其获得更快发展的理想空间。自贸区将可能允许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在区内设立项目子公司并开展境内外租赁服务。
自贸区的实施细则目前还未正式出台,但是,它的设计方案带给经济发展的方向,人们似乎已经逐渐清晰。
“现在外高桥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里只有3家银行的支行,未来成立自贸区后,可能会达到数十家。”一家本身在自贸区内设有支行的银行管理人员对本报表示,一些银行已经派出人员对这些区域进行考察,并对相关政策进行调研,未来在自贸区设立的银行肯定会按自贸区的规则开展相关业务,无疑会更加国际化和市场化。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来自金融界的声音似乎较为统一地认为,如果上述改革顺利进行,可预见的是,多年后,上海自贸区将更像一个设在境内的离岸金融中心。
投资领域扩大开放
诸多关注上海自贸区的人士会把上海自贸区改革与1978年深圳改革相比,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那么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又一次以积极主动开放的战略来推进国内经济改革的举措。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诸多改革任务和措施中,上海自贸区的投资领域开放有望进一步扩大。首先,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具体而言,所涵盖的服务业有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那么要改什么呢?据相关人士透露,将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不过,在这方面的要求中,有一些重要行业仍被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