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知识库问答社区实务操作上海最新资讯法规培训信息湖南财政法规税务法规下载区江苏优惠政策政策法规视频
北京财税学院问答区政策交流重庆国税政策地税政策工具黑龙江财税视频法规优惠政策江西政策解读资讯财税学院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装备制造企业期待税收政策能再宽松和合理一些

发布时间:2013-05-07 15:16:41发布者:中华财税网浏览量:1392
  说起西安,除了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当地人引以为豪的还有现代工业发展的成就——西飞公司的飞机、陕汽集团的卡车、西电集团的输变电设备以及陕鼓集团的鼓风机制造和服务……作为老工业基地西安的特色和优势产业,这些装备制造企业和它们的产品,不但代表了西安市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同领域国内的最高水平,对于我国经济的转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面对新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同全国的同行一样,西安装备制造企业也正面临着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西安制造”装备全中国

  据了解,西安装备制造业有深厚的发展基础。自“十一五”以来,西安市装备制造业生产规模、经营效益保持快速增长,高端化发展趋势、竞争优势逐渐显现。

  西安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十一五”末,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是“十五”末的3.6倍,“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9.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6.6%,比2005年提高6.7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7.53%上升到50.69%;全部从业人员27.31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0.6%。可见,作为西安五大主导产业之一,装备制造业已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以西飞(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电(中国西电集团公司)、西航(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陕重汽(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和陕鼓(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大型企业集团为代表,西安装备制造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和技术版图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如西飞公司自主研制的新型涡桨支线客机新舟600已向首家用户交付使用。陕汽集团积极开发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为国内重卡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西电集团成功进军核电、新能源和智能化电网等输配电领域。陕鼓转变经营发展模式、扩大增值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从“单一产品制造”向“系统解决方案”转变。经过多年发展,西安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飞机和航空发动机、重型载重汽车、数字程控交换机等产品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在全国装备工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了更多的配套厂家集聚西安周边区域,从而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如随着陕重汽公司产量和市场地位的不断提升,大量上下游配套企业在其所在的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陵县等附近区域投资建厂,带动了以陕重汽为核心的汽车配件等产业链同步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就业增长和税源增加发挥了持续推动作用。据陕重汽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配套企业产值已从2006年的16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70亿元,增长了3倍多。此外,由于产业聚集带来的人才汇聚、物流聚集也相应带动了相关区域服务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繁荣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企业最近“有点烦”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即使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都赢得了骄人的地位和成就,即使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眼下西安装备制造企业的现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他们的处境,多多少少也折射出了全国同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

  陕重汽的前身是1968年建立的陕西汽车制造厂,是国家选型对比试验后保留的唯一指定装备我军的重型军用越野车生产基地和首批汽车出口基地企业。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年销汽车10万辆,资产总额148亿元,员工1.5万余人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是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和国内知名的重型汽车生产企业,连续多年进入中国500强。企业旗下的“陕汽”和“汉德”两个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研制的陕汽牌“SX4186ZG331N重型纯电动牵引车”被科技部授予“2010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该车在国内外均属首次开发,填补了我国新能源电动车产品在重型车领域的空白。2012年,全国重卡行业市场总销量63.6万辆,第一集团前五家企业销量占比达80%,陕重汽位列第五。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有着骄人业绩和优越市场地位的大型企业,近年来也不得不面对增长乏力、业绩下滑的尴尬境遇。“纳税数据最能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国税为例,过去3年中,我们的纳税额从3亿多元,一路下滑到2亿多元,再到1亿多元。”陕重汽财务总监戴先树告诉记者,纳税额持续下降的背后,折射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和对房地产等行业实施宏观调控效应的显现,由此导致了重卡行业需求减少、竞争加剧和利润变薄。

  “比如2012年,重卡行业销量下滑幅度超过28%,几乎接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水平。2012年,陕重汽的产销量为74147辆和82078辆,同比下降17.68%和18.18%。虽然相对整个重卡行业来说情况相对较好,但依然感到较大的经营压力。”戴先树说。

  同戴先树一样感到不轻松的还有西安轨道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刘毅。作为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铁路罐车研发和制造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货车检修基地和国内客车修理骨干企业,刘毅所在的公司如今也面临着一系列或大或小的挑战。

  据刘毅介绍,公司如今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速的下滑以及国家对化工行业的产能调控,使得国内对铁路罐车的市场需求非常弱,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异常激烈。此外,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公司没有得到较大的投入,造成硬件底子薄,基础设施和设备陈旧,受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实现结构调整和规模扩张困难众多。

  此外,国家的体制改革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如最近铁道部的体制改革,由于成立了独立的法人企业中国铁路总公司,这使得刘毅担心铁路企业化经营后西安轨道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来自政府的采购订单会大大减少。

  有业内专家指出,包括西安装备制造业在内,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差距,“大而不强”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薄弱,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基础制造水平和配套能力发展滞后,装备主机面临“空壳化”;产品可靠性低,市场满足率低;发展方式粗放,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严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核心关键部件和品牌大多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因此仍未摆脱“打工式”的加工制造地位。尤其是在国内经济面临增速下滑,国家宏观调控持续发力的背景下,产业存在的上述问题更加凸显,企业间的生存竞争压力更为沉重。

  顺势而为,升级转型进行中

  同西安的诸多老牌装备制造企业一样,自1938年以“长安机厂三桥车辆场”的名称成立以来,西安轨道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就伴随着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一路走来,其间经受住了诸多磨砺与挑战。因此,面对近年来国内市场形势的新挑战以及由于国民经济升级转型带来的新机遇,企业再次顺应形势,主动选择升级转型打开未来发展的新局面。

  比如,最近几年来,企业就已紧扣铁路货车重载快捷的发展方向,先后投入大量资源用于铁路罐车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工作,持续打牢核心竞争力。先后研发了轻油、粘油、化工、液化气体和特种罐车等100多个产品,其中70吨级轻油、粘油和浓硫酸等新型罐车全面推进了中国铁路罐车的升级换代,荣获多项国家级、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公司正加快研制80吨级轻、粘油罐车,可大大提高罐车的单车载重。当前,全国98%以上的铁路罐车产品设计图纸出自该公司,公司成为中国铁路罐车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130余项。

  此外,顺应国家鼓励新型清洁能源的政策导向,企业预测未来液化压缩天然气储运装备将会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因此已着手在液化压缩天然气罐车的研发和制造上加大力度,产品将从单一的铁路用罐车变为铁路、公路和水路均适用。另外,依托自身优势,企业已开始涉足铁路延伸服务,如罐车租赁业务及现代物流服务业务已初具规模。

  同样是看到了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国家推动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近年来,陕重汽一直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主动进行着自身的转型升级。如在2010年,企业在重卡领域成功推出自主创新开发的“德龙F3000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集成了驾乘、休息和办公等多项功能,装备了具备故障监控、实时报警等功能的CAN总线分散拓扑电子综合管理系统,具有可靠性高、承载力强、经济性好、低油耗和自重轻等诸多优势,进一步提升了国内重卡的技术水平,产品的上市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消减了市场需求萎缩带来的冲击。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该企业也成功推出了天然气重卡系列产品,并形成了一定的替代燃料技术储备,并成功研发出我国首辆纯电动码头牵引车。天然气重卡市场份额居国内第一,技术水平行业领先。

  陕鼓作为西安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在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服务性制造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据了解,从2005年开始,该公司就确立了“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动力成套装备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资本运作转变”的“两个转变”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金融服务、设备成套、系统集成、工程总包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等高端业态,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进入服务性制造发展模式。如今,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陕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优势,明显提升了国内企业在该产业链中整体实力和市场话语权,实现了与客户、供应商整体供应链的共赢和价值提升。

  记者了解到,在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企业自身努力下,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已逐渐显现出企稳向好的趋势。以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税收数字为例,最新出炉的西安市国税收入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该市国税系统共组织税收收入863,301万元,同比增长18.7%,增速比去年同期上升18.4个百分点,比全国和全省国税机关增幅分别高出13.6个百分点和12.82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国税收入增速第一位。据西安市国税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工业税源稳步增长是拉动第一季度全市国税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如仅陕重汽一家企业就净增收4,868万元,此外,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信设备制造业都实现了较大数额的增收。不过这位负责人也表示,今年第一季度西安市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工业税收是在去年同期下降19%的基础上实现的,属于低基数上的恢复性增长,当前全市工业税源仍不容乐观,发展趋势还不明朗,企稳向好的基础尚不稳固。

  “政策阳光”能否再“温暖”点

  采访中,几乎所有企业界人士都向记者表示,目前本企业正处于一个敏感而关键的发展机遇期,特别希望获得国家进一步的政策扶持,尤其是需要一个宽松而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环境。

  在陕重汽的财务总监戴先树看来,近年来,国家对原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税收逐步实行从量征收到从价征收的改革,是国家实施低碳经济战略的重大举措。而作为新能源汽车生产商,陕重汽理应为清洁燃料的广泛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说,根据目前的形势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而陕重汽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如果国家能在天然气车和纯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方面给予更多财税政策方面的支持,可以促使陕重汽在未来的发展和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今年8月1日,包括陕西省在内的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也将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政策。对此,西安轨道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总会计师刘毅期待中又有些担心,由于公司的租赁业务刚刚起步,前期的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4亿元,如果改革后这部分存量资产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那企业将从目前缴纳5%的营业税改为缴纳17%的增值税,税负将大大提升,“希望国家能有合情合理而又简便易行的政策安排。”此外,由于国家发改委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一直未能出台,企业希望国家能尽快将它们正在转型发展的新型清洁能源项目LNG(即液化天然气)运输车辆、租赁及现代物流服务业项目列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从而得以享受西部大开发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则表示,企业一直将发展国产民用客机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推动建立公司的民机产业。近年来,企业研发制造的新舟飞机得到迅速发展,但与公司建设“涡桨飞机世界第一”的市场目标,以及我国建设航空强国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他们建议,国家支持企业建立新舟飞机全球营销和客服中心,建立多样化的飞机销售融资渠道,给予新舟飞机税收优惠政策和购机财政贴息,促进国产民机与支线运输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通用航空业融合发展。

  “从我国的实际来说,实体经济兴,则整体经济兴。制造业是经济和税源的重要根基,装备制造业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保持经济和税收持续稳定增长的源泉。”说出这番话的是西安市国税局局长邓勇。

  邓勇告诉记者,近年来,西安市紧盯在陕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高在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和对陕西发展的贡献率这四个目标,越来越重视对产业布局的合理规划,提出了培育百亿元企业、工业兴市和建设渭北工业园区等一系列具体举措,而装备制造业已成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方向。

  从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和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角度,邓勇进一步讲,税收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在宣传好、落实好现有税收政策的基础上,把企业对税收政策支持的诉求作为努力方向,加强前瞻性政策研究和创新,更好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比如他提到,在高端装备方面,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始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装备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制造产业,由海外开始陆续收回至本土,并采取了很多如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政策,应结合国情加强研究和借鉴。

  此外,通过对陕鼓集团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调研,邓勇感受到,只有将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即研发和服务环节延伸,开展专业化服务活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才能有根本性的提升。而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征收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产业链的拓展。“陕鼓向用户提供的是系统解决方案,包含设计、融资、设备、工程和安装等不同税种的业务。在同一个合同中既有增值税应税业务,也有不同税目的营业税应税业务,资金往来又难以按照不同业务分开核算,既做到税务机关依法征好税、企业依法缴足税,又不增加企业自身税收负担,不仅是税务机关面对的课题,也是企业面对的课题。”邓勇等税务和企业方面的人士都期待,随着8月1日“营改增”政策的全面实施,困扰企业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随着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一定会给类似陕鼓这样的企业更多“政策的阳光”,为它们的升级转型创造一个真正适宜、宽松的税收环境。
友情链接合作伙伴

[上海市税务网][上海博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财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