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督:从监督检查向监督管理型转变

2014-03-28 11:15:40来源:中国会计网

目前会计的发展处于由单纯的事后反映式财务型会计向事前控制决策管理型会计转变;会计核算由局部单独核算向总部集中核算转变。而目前的会计监督主要依靠一年一度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处理处罚的力度还不够大,重检查轻管理的倾向也比较明显,导致检查的广度和社会影响力非常有限;会计监督现有的监管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

随着财政监督和专员办工作转型的逐步推进,会计监督的重心也必将随之调整。我们认为会计监督是财政管理的基础,会计监督应顺应时代要求,逐步实现由监督检查型向监督管理型转变。

由监督检查型向监督管理型转变

从微观监督向宏观监管转变。就目前会计监督的格局来看,还是偏重于微观领域,主要是对单个的企业或事务所开展会计监督检查,涉及的单位微乎其微,监督检查过于注重点上的深度,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面上的广度。会计监管应当顺应新形势,转变理念,从微观监督向宏观监管转变,跳出传统的框架,不局限于某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而应当提高监管层次,重点从整体上对会计政策、制度设计、内控运行、财务管理等进行分析评价。例如,针对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应全面了解其执行效果,分析会计政策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评价内控运行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程度等等,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从事后监督向事中控制转变。会计监督不能一味强调事后监督,应体现与审计等部门的差异,突出自己的特色,站在财政管理者的角度搞好监管,由事后监督转变到事中控制,适时深入监管对象,了解其财务管理情况、内控执行效果以及会计核算情况,并逐步向绩效监管转变,将监管关口前移,实现贴身监管,事中控制企业重大经营决策、重大资金使用,督促企业用好政策、用好资金,防范财务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但应该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回到原来对企业管理过多、过死的审核审批的老路上去,应该要有新思维和新方法。

由全面检查向单项监管转变。按照目前的检查模式,要全面深入检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耗时偏长,取得的成效也相对有限,这主要缘于现行检查方式是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排查。为提高检查成效,会计监管可引入单项监管模式,即对企业一些重点领域或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财务会计改革涉及的难点,容易出现偏差的事项,开展单项监管,扩大检查的覆盖面,压缩检查时长,全面了解相关问题的严重程度、涉及范围及其负面影响,分析相关政策执行现状,提出完善制度、改进管理的建议。如,对烟草企业的税收检查、对通讯行业竞争无序情况的检查;对石油行业前台加油站的检查等。

会计监督转型的路径选择

在监管手段上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企业会计核算集中化,使得账套内数据规模更加庞大,应不断升级完善会计监督检查软件功能,加强培训提高监督人员使用检查软件的能力。

在监管理念上树立动机导向型监督。鉴于企业会计核算集中化,省一级的财务管理机构对财务数据的深度分析、实时掌控能力不断加强,其对财务数据的统筹调整能力也随之提高,数据调整手段更隐蔽、更分散、更巧妙,监督人员应树立动机导向型监督理念,明确企业对财务数据的调整目标,找准检查的切入点。如对国有企业的检查主要是围绕着考核指标进行检查;对上市公司主要围绕着上市要求和大股东利益最大化检查;对私营企业主要围绕着企业主利益的最大化等检查。

在监管内容上向企业业务数据前移。企业会计核算集中化,使得大部分财务数据由业务数据系统直接生成。现在的违纪也主要发生在财务和业务交叉的结合部,有的甚至直接从业务源头直接造假。因此,监督人员除了关注企业账务处理的差错外,应对财务数据的来源—业务系统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重点监督,防止企业直接对业务数据进行调整。

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进一步处理好会计监督点与面的关系,强化会计监督的社会影响和权威。目前,财政部采取的联合联动检查模式已成为会计监督的一种主要模式。这种以总部为突破口,组织全国专员办对某一个行业的检查,较好地解决了检查的深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会计监督的广度问题。由于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跨时长,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每年检查的单位数量不多,影响非常有限。因此,为扩大成效,建议在保证重点检查深度和质量的前提下,把精力放在扩大监督覆盖面上。例如根据会计领域的突出问题或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对某一行业、某一项目开展专项检查,以扩大覆盖面,提高会计监督的影响力,解决点与面的问题。

进一步处理好监督与管理的关系,寓监督与服务之中。适应财政部提出的管理前移、注重过程控制的要求,对企业不仅要开展会计监督检查,还要深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之中,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把监督融入日常管理之中。

进一步处理好创新方式与更新管理理念的关系。目前会计监管工作,注重专项检查,轻视日常监管,检查手段较多,日常监管手段较少,要更新监管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专项检查、日常监管、调查研究等方式,打造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提高会计监管效率。

(责任编辑:洛熙)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全部评论

    沪ICP备11022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