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第三理财公司数量迅猛增长。同时,随着“理财”这个概念的不断普及,它也不再只是“土豪”们的游戏,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其中。为了吸引投资者,第三方理财公司纷纷抛出了高收益的“橄榄枝”。
虽然高收益诱人,但近期主营P2P业务的中欧温顿基金负责人卷款4亿元跑路的事件,以及此前爆发的P2P平台倒闭潮、信托兑付危机无疑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也告诉着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高收益高风险的道理亘古不变。
“收益诱人”背后 高风险不容忽视
一般而言,第三方理财机构是指那些独立的中介理财机构,它们不代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能够独立地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判断所需投资工具。秉承着“只卖规划不卖产品”或“规划为主产品为辅”的原则提供综合性的理财规划服务。
目前第三方理财公司的业务包括P2P、基金、信托、有限合伙及资管产品等,每类业务的年化收益率也不同。其中,投资起点低、投资期限灵活的P2P最受投资者青睐,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5.5%-18%之间不等,而基金、信托等产品收益普遍在10%左右。
这吸引不少消费者把低风险的存款取出、把保险退保,转投“收益诱人”的第三方理财产品。不过一些第三方理财产品在销售中一味强调收益,隐瞒风险,出现资金链断裂后,让不少消费者遭受了重大损失,吃到了苦头。有消费者对中国经济网记者感叹:“说到底,这些“理财公司”不生产理财产品,他们只是理财产品的搬运工。”
理财新产品的资金投向到底投向了哪里,或许连客户经理并不完全知晓,他们知道的只是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较市面上销售的银行理财产品抑或是余额宝之类的“宝宝”们的收益率要高出不少,这是他们吸引和募集资金最为有效的利器。
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流动性大
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部分第三方理财机构变成了单纯的推销信托产品,根本谈不上提供综合的财富管理服务。那些所谓的理财经理、理财规划师,看起来与普通销售人员无异,他们常常选择销售高佣金理财产品,而忽略客户的真实需求,为获取销售提成隐瞒产品信息、不当销售等行业乱象屡见不鲜,甚至还存在着抽逃注册资本等违法行为。
据《金陵晚报》报道,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个行业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这些所谓的理财师,大都是销售产品为主,并不一定是投资理财类专业人士。还有一位曾在第三方理财公司工作过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他此前在某水泥公司做水泥销售,辞职后应聘到某一家理财公司,“我对外宣称是理财经理,但其实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电话本打电话卖产品,属于最底层的员工”。
与此同时,第三方理财机构人才断档问题严重,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的财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有机构调查显示,全国第三方理财机构专业理财顾问缺口超20万。此外,整个行业的销售导向也使从业人员流动性高企。据《三湘都市报》报道,有业内人士透露,一般公司员工离职率在30%左右,某些大肆扩张的机构离职率会达到50%。“离职的人员不是因为卖不出产品干不下去,就是积累了一定客户资源,自己立个山头开理财公司去了。”一家理财机构人士说。
多方面考察避免被“忽悠”
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的专家提醒消费者: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是投资的基本规律。如果遇到一个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远远高于定期存款、保险、基金等中低风险的投资工具,购买门槛又很低,而且销售人员还承诺保本保收益,这时消费者就要小心了。作为投资者究竟该如何选择第三方理财机构及理财产品?
从收益性来看,产品发行机构往往会给出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投资者可以通过设定参考投资收益率来对其进行衡量。从流动性来看,投资者需要关注的方面包括产品期限、退出机制、收益分配方式等。投资者切忌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视产品投资期限;特别是从安全方面来看,投资者可以通过产品发行机构信誉及投资管理能力、资金投资方向和产品的风险控制措施来综合考量。
对于第三方理财机构而言,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因而历史表现就成为考察其信誉及投资管理能力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可以考察所销售理财产品的机构和销售人员的资质。不同于保险、银行、基金、券商等金融机构,第三方理财机构是纯中介机构,代理销售各类理财产品,这家机构本身的合法性、具备销售所推销产品的资质和对所推销的产品拥有代理权,是合法经营的大前提。考察销售人员的资质也很重要,包括保险、银行、基金、第三方理财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间看似有很多共同点,其实法律和监管对其销售范围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规定。
(责任编辑:洛熙)